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甚麼?解構關鍵人物Clark Olofsson與Stockholm Syndrome的誕生【神秘學院088】

- 30 Jun 2025
1973年8月23日,瑞典斯德哥爾摩一間平凡的銀行,突然陷入一片混亂。蒙面槍手 Jan-Erik Olsson 手持衝鋒槍,挾持了四名人質,展開了一場長達六天的對峙。
警方包圍、談判失敗、甚至試圖用催淚彈攻入,但這場劫案最令人震驚的,不是歹徒的膽大妄為,而是人質的異常反應——他們不僅未仇恨劫匪,甚至在事後為他們辯護,感謝他們的「仁慈」。
這一事件催生了一個心理學名詞:Stockholm syndrome,也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亦令一個名叫Clark Olofsson的人成為傳奇。

Clark Olofsson是誰?
Clark Olofsson並非最初的劫匪,卻因這起事件成為傳奇。他的犯罪生涯跨越數十年,涉及搶劫、越獄、毒品走私,甚至殺人,卻因其魅力與爭議性,被稱為「名流罪犯」。

他的人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犯罪史詩,而他留下的謎團,至今仍讓許多陰謀論者、犯罪學信眾等深深著迷,這位罪犯如何在監獄、銀行與逃亡之間,成為心理學史上的經典研究?他的故事又為何被改編成Netflix影集《星級大盜 克拉克》?讓我們走進這段充滿神秘與爭議的傳奇。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起源
1973年的諾馬爾姆廣場(Norrmalmstorg Square)劫案,並非純粹銀行搶劫,Jan-Erik Olsson單槍匹馬闖入銀行,挾持了四名人質,包括三名女性和一名男性,他要求警方支付贖金、提供逃亡車輛,並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要求:將正在監獄服刑的Clark Olofsson帶到銀行與他會合。

當時Clark Olofsson因1960年代的入室盜竊與搶劫罪在獄中服刑,甚至曾在搶劫中殺害一名警察,他與Jan-Erik Olsson在監獄結為好友,兩人共享犯罪的「浪漫」理想。

警方最終將Clark Olofsson 帶到銀行,試圖緩解局勢,但這一決定卻讓事件更加複雜!六天的對峙中,Clark Olofsson 展現了他的魅力與冷靜,與人質建立某種微妙的聯繫,當警方最終攻入銀行逮捕兩名劫匪時,人質的行為震驚了所有人:除了拒絕指證劫匪,還公開表示對他們的同情,甚至感謝他們未傷害自己!

這一現象引起了心理學家 Nils Bejerot 的注意。他將其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指受害者在極端壓力下,對施暴者產生情感依賴或認同的心理狀態,他認為這種現象源於生存本能,當受害者感到生命受威脅時,會試圖與施暴者建立聯繫,以增加存活機會!人質之一 Kristin Ehnmark,後來甚至與Clark Olofsson 成為終身好友,這種關係成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經典案例。

但隨著時代變遷,這現象並非毫無爭議,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能被過分簡化,甚至被用來質疑受害者的理性,例如,Kristin Ehnmark曾表示,她對Clark Olofsson 的信任並非盲目,而是因為他在對峙中試圖保護人質,這是否意味著Clark Olofsson 有意操縱人質的心理?還是他真如自己所說,只是被捲入這場劫案的「無辜」旁觀者?這些疑問讓這起案件充滿了神秘色彩。

Clark Olofsson 的犯罪人生
Clark Olofsson 的人生遠不止這場劫案,他的犯罪生涯始於1960年代,年輕的他已經因入室盜竊與暴力搶劫等多次入獄,而且更在1966年,他在一次搶劫中殺害一名警察,這一事件讓他聲名狼藉,卻也奠定了他在犯罪圈的「傳奇」地位。他的外貌與魅力讓他與眾不同,甚至被媒體形容為「瑞典的James Bond」,只是這位「007」卻是站於法律的對立面。

1973年劫案後,Clark Olofsson 否認自己是共犯,聲稱他試圖緩解局勢,保護人質。令人意外的是,人質的支持讓法官採信了他的說法,撤銷了他的罪責。這一結果讓他成為媒體焦點,被冠以「名流罪犯」的稱號!然而,他瞬即因犯事而「再度」入獄!兩年後他從成功越獄,展開一段令人瞠目結舌的逃亡之旅!他先在丹麥搶劫銀行,隨後逃到法國,買下一艘帆船在地中海航行三個月,輾轉逃亡到愛爾蘭、丹麥、比利時與德國!

來到1976年,他犯下瑞典刑事史上最大型的銀行搶刧案,搶走數百萬克朗(svensk krona),卻在三個星期後再次被捕!

Clark Olofsson 的越獄與犯罪經過,根本就是一部電影的劇本,他在獄中結婚,攻讀斯德哥爾摩大學新聞學學位,試圖展現改過自新的決心,但這段時期他又因傷害他人身體罪被加刑;在1983年獲釋後,他與妻子移居比利時,卻在1984年因販毒被捕,判刑十年!在刑滿出獄幾年之後,他因預謀搶劫被捕;1998年又因毒品走私被國際刑警組織逮捕,判處丹麥史上最重的14年監禁!即使在2005年獲得假釋,卻於2008年再次因販毒被捕,直到2018年才最終重獲自由!

Clark Olofsson 的人生是一連串的犯罪、逃亡與監禁,他育有六名子女,與家人保持聯繫,在獄中繼續追求學問,努力讀書。他的故事讓人好奇,他是否真的受命運的作弄?還是他也樂於沉浸在這種高風險的生活之中?

與邪教心理學的關係
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種現象,與邪教心理學有著極大關聯,因為邪教成員常在高壓、孤立或恐懼的環境中,對領袖展現出類似的忠誠與依附。
至於心理學家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核心機制——生存本能驅使的心理適應,與邪教成員的行為模式有驚人相似之處。在邪教中,領袖常透過控制、恐嚇或情感操縱,讓成員產生依賴感,甚至為其不道德行為辯護,類似於劫案人質對劫匪的同情,例如,邪教成員可能在長期洗腦下,將領袖視為救世主,忽視其剝削或暴力行為。

這與邪教成員對領袖的「感恩」心理高度重疊,但採用這種理論於邪教研究時,也引發不少爭議,部分學者認為,這種説法過分簡化受害者的理性選擇,而且忽略權力結構與社會背景的影響。
這種心理現象的複雜性,使其成為探索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反應的關鍵線索,也讓這個犯罪的故事蒙上一層神秘面紗:他的魅力是否真有類似邪教領袖的操控力,抑或衹是個人魅力的放大?

文化影響與現代意義
Clark Olofsson 的故事並不只停留在逝去的日子,他的犯罪生涯被Netflix改編為2022年的影集《星級大盜 克拉克》,由瑞典演員Bill Skarsgård主演,這部影集將Clark Olofsson 描繪為一個魅力十足卻危險的罪犯,吸引了全球觀眾的注意,影集的成功正好反映了當代社會對「反英雄」的迷戀——那些遊走於法律邊緣、充滿矛盾的人物,總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

這種迷戀並非新現象,從美國的銀行大盜 John Dillinger 到現代的毒梟Pablo Escobar ,公眾對犯罪傳奇的興趣從未消退,Clark Olofsson 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他不單是一個罪犯,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的犯罪生涯與1970年代的社會動盪、對權威的挑戰以及個人自由的追求交織在一起,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本身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出現在電影、書籍與心理學討論中。

院長相信,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複雜性——恐懼與同理心、敵對與依賴可以並存。Clark Olofsson 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人是否能同時是「罪犯」與「英雄」?他的魅力是否掩蓋了他的罪行?各位院友有什麼意見?
2025年6月24日,Clark Olofsson 在瑞典安靜地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故事仍在繼續激發爭議與想像,他是冷酷無情的罪犯,還是被命運推向深淵的複雜人物?他的六名子女、他的終身友誼、他的無數越獄,這些片段拼湊出一個既迷人又令人不安的圖像,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扭曲與韌性,人類,到底是非常複雜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