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十一少專欄】執笠關注組當真關乎香港人北上消費嗎?看出境數據就知道!

- 12 Apr 2024
熱哄哄的主題,或許需要用些冷冰冰的數字去分析,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
根據2018年入境處的數據,在疫情前,2018年香港居民出境次數達到了9,200萬次,而到了2023年,最新數據顯示為7,200萬次,僅佔疫情前的78%左右。

常說香港人喜歡旅遊,無論是到東南亞、日本、韓國、泰國、歐美或大陸,香港人的平均旅遊頻率都很高。那麼旅遊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裡想說的是,實際上我們應該看的是“入境與出境的分歧”,而不僅僅是指責香港人不在港消費,而是到了大陸、日本或泰國消費。我之前提到了香港人的出境次數,那麼入境旅客呢? 2018年疫情前,我們的入境旅客數量達到了1.6億人次,而到了2023年呢?喲噠噠,只有3400萬人次,整個趨勢從正向流入變成了淨流出,淨流出數量高達3800萬。

當時不是有很多旅遊專家說疫情後香港會怎樣,自由行會怎樣嗎?我們最好再看一兩個數據。首先,疫情前過夜旅客的平均消費約為10,000港元,而現在只有約6,000港元左右,而非過夜旅客,即日間旅客的平均消費僅為約1,200港元左右,這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再看,原來原來,現在過夜旅客只有疫情前的60%左右,而內地過夜旅客數量直接減少了一半。而東南亞的遊客增加了。

回到經濟學101,貨幣匯價的強弱,在民粹的社會比較少人提及,逐漸改變消費者的決策,這確實是一個市場週期的正常變化。很久以前,人們算帳時,常常會選擇「六大」國家,而現在回到這個階段也就不足為奇了。日圓、韓元、泰銖、新台幣在過去五年都相當穩定,香港人怎麼不考慮這個因素?只要有點空閒資金,大家去大陸,或者三日遊日本或台灣都不在話下。

實際上,現在的困局,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減租、減少員工、降價,還要等等跟美元掛勾的港幣匯率下降吸引外國客戶,這樣市場週期才會回到中和點。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