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仔私有化搞邊科?|股價暴跌7成 究竟係財技定係割韭菜?

- 20 Feb 2025
譚仔國際(2217.HK)近日宣布進行私有化交易,這一決定引發了市場與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私有化計劃的公告顯示,公司將以每股約1.58港元的價格進行收購,最高現金代價為約5.56億港元,這一價格較其股價溢價約76%。投資者對於此次私有化的原因及未來可能性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解讀。

自2017年由日本東利多(丸龜製麵母公司)以21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了譚仔及其姐妹公司三哥,並迅速將其納入旗下,並最終集資上市,股價卻由3元多一步步跌至最低0.7元,大幅縮水73%。
股評人李聲揚的觀點指出,譚仔私有化計劃並非突如其來的財技,而是一種行業常見的資本運作手段。譚仔的私有化並非源於經營困難,而是因為股價的低迷使得大股東有了以低價私有化並回收現金的機會。

具體來說,譚仔的淨現金約13.5億港元,私有化只需支付約5.5億港元,實際上,大股東實際上花費更少的資金進行收購。
他還指出,這一過程對大股東而言是賺取了大筆利潤,同時股東們則可能從中受益,儘管溢價部分仍然偏低。李總結道,這一案例再次證明,所有私有化交易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大股東獲利,無論如何,這是公司經營和股市交易中的常態。

譚仔私有化的主要原因,除了公司估值過低和交投清淡,還涉及資金募集困難。
譚仔在上市時希望能夠達到像大家樂(341)和大快活(52)這類品牌的估值,但受限於餐飲業寒冬、過往基礎薄弱,再加上疫情和香港北上消費潮的影響,最終未能達成預期目標。相比其他餐飲企業,譚仔國際目前的市盈率僅為約10倍,而大快活及大家樂的市盈率分別為14.8倍及13.2倍,顯示出其估值明顯低於同行。

過去一年,港股的私有化趨勢顯著增長,尤其是中小型股,這些公司多因為股價處於低位,且反彈乏力,大股東趁低價回購,為未來的市場回升做準備。去年共有超過20家公司宣布或完成私有化,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如L'Occitane、維達國際等。這些公司透過私有化操作,不僅減少了市場波動風險,也為股東提供了長期回報的可能。這樣的趨勢顯示,譚仔選擇私有化,不僅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商業決策,也反映了港股市場在低迷中的一種常見反應。

不過,譚仔國際雖然手持大量現金,近年經營狀況確實不佳,反映出「消費降級」的趨勢。
根據數據,譚仔香港業務的日均每間餐廳收益持續下滑,從2022年的41,060元降至2024年的38,578元,2025年上半年更降至37,333元。人均消費亦出現下跌,從2023年的61.5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1元。公司利潤率同樣持續下滑,從2021年的16%降至2024年的4.3%,2025年中期更降至2.6%

此外,譚仔的海外業務依然未能實現盈利。
根據報告,譚仔截至去年9月底的海外業務虧損901.4萬元,同比擴大68.6%。這意味著,譚仔的海外業務平均日虧損近5萬元,相當於需要賣出825碗米線才能彌補虧損。儘管餐廳數量有所增加,但增長放緩,2024年僅新增40間,增幅僅為21%。

在這種背景下,譚仔的大股東東利多控股提出私有化計劃,並表示私有化後可利用母公司強大的財務實力為未來提供資金,進一步擴展海外業務。
儘管譚仔在內地及海外市場的收入僅為1.77億元,與本港市場的25.7億元相差甚遠。隨著香港的租金和人工成本逐漸上升,譚仔面對的壓力不僅來自競爭,還有內部成本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在香港的分店數量龐大,但客流卻受到消費降級的影響,這使得譚仔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在香港市場的未來。

若譚仔選擇將重心轉向內地,無論是開設更多的分店,還是借助內地市場的規模和較低的運營成本,都是一條可能的路徑。儘管內地的消費市場面臨挑戰,但一些具特色的餐廳依然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譚仔若能適應當地市場需求並調整業務策略,或許能在內地市場迎來新的增長機會。這樣的策略轉型或許會成為許多香港餐飲品牌的未來方向。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