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財政預算案】財爺撤辣招97時代再度來臨 地產界紛紛浦頭!樓市迎來新轉機!?

- 29 Feb 2024
今日全城討論之熱話,定必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昨日(2月28日) 所發表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繼每月燒煙花使過億帑之浪費納稅人血汗錢之大計,沒想到還有好戲還在後頭,宣佈由即日起撤銷所有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全港所有住宅物業交易無須再繳付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與新住宅印花稅(NRSD),樓市全面「撤辣」,令全城嘩然,政府眼見香港如此環境,還多踩一腳,看慣風浪的香港人今次捱得住嗎?

對於撤辣一出,令不少地產界之友紛紛浦頭,直指歡迎全面「撤辣」措施,因這可直接減低買家的稅項負擔,有助推動住房需求增加,眼見地產佬唱好樓市就知不妙,首先早期樓價持續受壓不是並無原因,受加息環境影響,本身已對供樓人士的負擔不斷加重,早前銀行亦不斷下調各大屋苑的估值,而進入加息周期,有大部份業主因供不起樓,而選擇壯士斷臂斷供單位,讓銀行收回住宅淪為銀主盤,越來越多銀主盤湧現市場,截至今年一月尾,銀主盤已連升三個月滾存至約330伙銀主盤單位,創15年新高紀錄,而銀行收樓前會進行一系列的程序,收樓過程快則三至半年,加上美聯儲雖然暫停加息,但始終沒有說明減息的時間表,經濟環境難以於短期內好轉,所以預計銀主盤的單位只會越來越多。

另外政府看來嘗在夢中,還未搞清香港現時的局勢。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有不少外資企業正在加速撤離香港,多間跨國企業資金流走,早前高盛亦被傳出將會棄租銅鑼灣的辦公室,花旗與摩根亦曾指出不排除會撤出中國市場,若果成真,這舉會繼立法23條後嚴重影響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翻查數據顯示,多間美國公司在香港的數量已連續四年下降,數據截至2022年6月已降至1,258間,自香港回歸中國,開初於一國兩制的口號下仍然擁有獨立的法律系統,因而吸引外資公司在香港定立分部,但隨著上屆政府不斷硬推立法,加上中美的貿易戰以及內地經濟放緩,早已令到外資機構對香港失去信心,在以往樓市炒得火紅火熱的時候,有不少是多間上市公司企業為員工購置的住宅,現時已有多間企業逐漸撤離,要救樓市,首要救經濟,政府非但沒有想法子去挽留外國資金,反之還不斷硬推23條立法,此也是香港不論經濟或樓市向下走的主要原因。

歷史就好像不斷地重複,香港高官總是不能在錯誤中成長,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前夕,香港樓市亦曾經如早幾年一樣瘋狂上升,當年大多數香港人總以為樓價總是有升冇跌,不斷借貸購買物業,加大槓桿。怎料到於1997年爆發金融風暴,恒生指數跌破9,000點,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更在一年內下跌50%,跌至1998年10月的45.71 ,令到在樓市高峰期間借貸買樓的市民,全部變成負資產,於1997年至2003年期間,除金融風暴之外,伴隨沙士疫情,令香港樓市插水式下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更跌至2003年的31.77 ,樓價合共蒸發七成,而於2003年金管局公布負資產數字竟高達10.5萬宗,即是每5位供樓的人士就有1位屬於負資產,於1997年,破產管理處全年合共發出893宗破產令,去到2003年激增至全年發出24,922個破產令,數字升得驚人。

現在就如1997年一樣,當年香港住宅按揭並沒有任何壓力測試,只要供款的數額不超過月入一半,業主就可以獲得貸款,按揭成數上限為九成,雖然當年按息高達10厘,但其實與現時加息與通脹的狀態情況下不相伯仲,現時香港的二手樓價已經連續跌約九個月,創七年新低,樓價亦已較高位下調23%,兩年來樓價的跌幅,已令香港物業資產值蒸發2.6萬億港元,早幾年以高價購買納米樓的香港人眼見樓價大跌,由當初的6百多萬劈價至4百萬都無人問津,大叫救命當中。另一例子有黃竹坑的南岸1期晉環,繼呂小姐撻訂過千萬之外,亦有多達過30多宗撻訂情況出現,金額涉近7,200萬,而當時呎價為4萬7,最近有同區住客轉租為買,購入晉環開放式間隔單位,實用面積為294平方呎,呎價大跌近2.2萬。而早年受疫情影響,香港現時積壓多達3萬個樓宇新盤,而為求去貨,市場亦估計發展商將會克制開價,務求盡快清貨,眼見不少業主以為撤辣招會令香港樓價急升因而封盤,筆者實在太佩服買/賣家的勇氣。

香港政府到此時此刻還在寄望有內地買家到港購買樓房,重振香港樓市雄風,未免有點痴人說夢。中國人民銀行早前宣佈降準,向市場釋出大量資金後,即使陳茂波不斷催眠自己有大量新資金流入香港市場,但香港股市並沒有大反彈,恆指仍然處於20,000點之下。反觀對岸的日經平均指數已經創下34年來歷史新高,而令日本股市持續爆升的其中原因,有大量中國投資者湧入日本股市必屬之一。中國AMC野村日經225的ETF的交易總額已經達到3億7,300萬元人民幣,創下歷史以來新高記錄,中國人向日本拋出橄欖枝,情願買日本股都不願投資港股,香港政府現想靠撤辣招救樓市,筆者還是奉勸香港人一句,前車可鑑,輸得起先好買。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