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NVDA】如何造成股民追逐的神話?剖析黃仁勳的成功策略揭密

- 29 Feb 2024
近期英偉達NVDA成為不少股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老實說筆者身邊不少朋友(包括本人在內)憑炒NVDA,已賺回港股所輸的金額兼有突,甚至筆者早於2年前,眼見港股勢色不對,立即重組強積金內的投資組合幸保不失,上星期於飯局上看到幾位本對港股亦抱有希望的友人,望著這利潤都不禁蠢蠢欲動:「咁高,仲入得?」當然筆者不會給予買賣意見,於購入某股票時,做足功課是常識吧?今回就詳細剖析英偉達NVDA業務到底有何令人著迷的地方,令股價屢創高位期間令能吸納大量資金進場因由。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於2012年,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曾公開地向英偉達NVDA公開豎中指,原因是英偉達NVDA多年來拒絕對GPU內核驅動開源,而於做功課期間,發現幾乎所有與英偉達NVDA合作的科技巨頭們當中包括:微軟、Intel、AMD、三星、高通等都曾與英偉達NVDA對峙公堂,英偉達NVDA的創始人黃仁勳更頂著史上「最任性乙方」的罵名,一路推動GPU邁向主流市場,多年堅持搭建被華爾街喻為「零價值」的CUDA生態形成,至如今壟斷式的市場佔有率,於2023年8月中旬,有咨詢公司精準測算英偉達NVDA其GPU H100利潤率高達1,000%,且將會在市面上供不應求,到底黃仁勳是如何推英偉達NVDA坐上寶座,那就要從90年代末期說起。

當時英偉達NVDA第一款芯片產品Riva 128成功推出,加上撞正1997-1998年全球遊戲發展的浪潮,使英偉達NVDA於1999年1月22日正式於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於同年英偉達NVDA趁勢推出GeForce 256,這款被稱為全球首款GPU的圖形處理器,但其實GPU這個技術並不是由英偉達NVDA所發明,早於英偉達NVDA發布GeForce 256之前這項技術就經已存在,並於其他大公司當中包括Sony,已在1994年版的PlayStation裡面使用,只不過當時沒有人於市場上面大肆推銷這項技術,所以黃仁勳就將自己塑造為GPU發明者,也就是英偉達NVDA刻意打造的市場營銷策略,於90年代期間為Intel的CPU所稱霸的時代,若英偉達NVDA想跟Intel對打唯一的血路策略,正是營銷GPU,在此先要簡略解釋一下何謂「圖形處理器GPU」與「中央處理器CPU」具體區別,英偉達NVDA早前於路演中就很直接地採了一個比喻,「CPU就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教授,甚麼都精通,甚麼都能做,但是任務得一項一項的做,而且做得比較慢;而GPU就像是一堆學生,對於特定且簡單運算任務執行力強,加上人多力量大,所以在大量並行計算上GPU完勝。」,但這並不代接GPU就比CPU好或GPU能夠徹底取代CPU。

當時英偉達NVDA就拿著GPU這個產品差異點去攻打Intel,現在看來是非常聰明,因為於21世紀初期,正值微軟的Windows生態與Intel CPU稱霸的年代,而當時GPU於產業上的優勢與需求還沒被體現出來,所以英偉達NVDA要起頭絕非易事,因為於市場上已多間比英偉達NVDA更早成立的芯片公司正在分餅,於2000年初格局是這樣:(一) 1993年成立的英偉達主要開始大力售賣GPU、(二) 比英偉達早成立8年的加拿大公司ATI,早於90年代末期開始進軍影像芯片GPU,成為英偉達NVDA主要競爭對手;(三) 於1968年成立的Intel亦看到GPU崛起的趨勢,於1998年曾嘗試研發過一次單獨的影像獨立顯示卡,被有些人稱為最早的GPU之一 —— Intel740(i740) ,可惜叫好不叫座,隨於一年後在推出升級版i752期間就直接叫停研發計劃,之後Intel更直接放棄獨立顯示卡,因當時Intel CPU的市場太大,基本上就不急於爭奪餅塊,市場上有甚麼新東西研發出來後,直接組裝到Intel的主機板裡面就可以,後來Intel採用CPU+GPU的集成顯示卡策略,讓ATI和英偉達NVDA自行競爭,Intel就坐收漁翁之利;(四) 對於英偉達NVDA現時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AMD,於1969年成立的AMD當時還不算是英偉達NVDA的競爭對手,最開始AMD是Intel的競爭對手,主打CPU市場,所以陣營是「兩個CPU巨頭」盯著「兩個GPU新星」,再加上一個「超級大甲方」—— 微軟(MSFT)開始從中搞事。

2000年於商業合作方面,微軟為進軍遊戲主機產業,隨即與任天堂以及Sony展開直接競爭,找到英偉達NVDA讓他們成為當時還是秘密計畫的Xbox為其GPU供應商,面對微軟,英偉達NVDA可算是幹勁十足,為讓英偉達NVDA全力開發Xbox GPU,當時微軟給了總計5億美元的合約,訂金直接付2億美元,要知道當時英偉達一整年的銷售額也不過5億美元,這張大單相當於包養英偉達NVDA一整年,當年英偉達NVDA的股價隨此消息急速上升,但為可於2001年與Sony與任天堂來個正面競爭,微軟就只給英偉達NVDA一年時間給Xbox one提供GPU,同時微軟遭遇一系列生產與供應問題被迫延後計劃,錯過發布Xbox先機,敗給Sony的PlayStation 2,微軟將所有壓力堆積到第二年的二代產品上,為快速佔領市場,微軟開始使用低價策略,將Xbox北美售價定在299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當時英偉達NVDA 於2001年賣的GPU GeForce 3市場售價為329美元,而英偉達NVDA給微軟特製的芯片建基於GeForce 3的產品,這相當於裝載英偉達NVDA GPU的Xbox比單純買英偉達NVDA芯片還要便宜,就例如你去買車,發現汽車大減價,價錢比裡面裝載的引擎還要便宜。當時微軟在銷售Xbox初期,每賣一部就要蝕126美元。

若微軟想要降低虧損,就必須向供貨商下手,直接讓英偉達NVDA降價,於英偉達NVDA 2002年第二季度,微軟的訂單足足佔英偉達NVDA總收入的近30%,而被喻為「史上最任性乙方」的黃仁勳更是一口拒絕微軟的砍價提議,雙方最後走上了法律程序,根據當年美國證監會SEC的文件,微軟與英偉達NVDA 簽的是Binding Arbitration具有約束力仲裁,即是說判決之後雙方都沒有上訴機會,而當時英偉達NVDA與微軟鬧掰的消息更直接讓英偉達NVDA股價雪崩式下挫,一年市值蒸發了90%,當時黃仁勳剛入選美國的財富雜誌40歲以下的40位富豪,以5.07億美元的身家排在第12位,一年後其個人身家就縮水10倍,直接從億萬富翁回到千萬富翁⋯⋯

基於微軟當年是業界頭號老大,英偉達NVDA於剛創業初期就遇上鬧掰事件,加上GeForce FX亦相繼出現運作溫度過高的問題,引發多次自燃事故,這亦令黃仁勳一度被遊戲玩家揶揄為「兩彈元勳」,所以英偉達NVDA最後亦屈服於微軟膝下,於2003年2月6號與微軟共同宣布結束法律仲裁程序,同意與微軟合作並降低Xbox的未來成本,黃仁勳這一番忍辱負重的行為,亦為英偉達NVDA 2003年度帶來4,040萬美元的額外收入,另一邊廂於2002年底英偉達NVDA終於爭取到Sony訂單,為PlayStation 3提供顯示晶片。

同時英偉達NVDA開始對CPU龍頭Intel表達誠意,早年英偉達NVDA的主機板芯片組產品nForce一代發布時是需與AMD作深度綁定,亦只兼容AMD的平台。於2004年1月的CES國際消費性電子展上,英偉達NVDA首次展示支援Intel標準的芯片組產品,同年英偉達NVDA與Intel達成互相授權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Cross-licensing),訂單逐漸穩定,公司亦不斷推出新產品而受到市場好評,但亦是因為當初簽成這個專利交叉授權協議,引發兩間公司的硬仗,以及英偉達NVDA與ATI激烈競爭下,一個改變市場格局的事情亦因而發生⋯⋯(Part 2待續)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