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發債1200億 是「禍害子孫」?還是為未來買機會?-【收市閒情】千頌C

- 08 Mar 2024
陳茂波推出新一份預算案後,幾代財爺一人一句討論,一個話「債冚債」會禍害子孫,另一個就想當年,講返自己在任時,發債兼滅赤成功嘅威水史。當然,唐英年有一點我係認同嘅,發債唔係妖魔,借錢周轉從來都唔係錯;借錢派息出去,目的係用錢買時間。 嗱,你有空間,有資金,即係你有嘅,就係機會。好樂觀係咪?不過由發債體現由治及興好處之前,最重要係諗,你點使?

如果依家問你,「香港最主要收入來源係咩呀?」好多人可能會答,「利得稅啦…賣地收入啦…」全中!我統計咗自1989年政府數據,自美國實施量化寬鬆(QE)之後,即係2010財年起打後十二年,賣地可以話係香港收入第二大命脈,每年貢獻香港總收入,最少都有14%(你想問第一大命脈係咩?係利得稅)。

最巔峰(or癲瘋)嘅一年,就要數到2017財年,當年全年賣地收入高達1648億元;多得海航高價搶啟德地,又有恒地買中環美利道地皮起個吹氣波波The Henderson,令賣地為當年香港庫房總收入,貢獻比例破紀錄高達27%。一年嘅賣地收入,總額至今仍係紀錄高位,亦係第一次賣地成為香港庫房第一大收入來源。同時,賣地收入亦帶挈令香港當年嘅盈餘,達到1489億元,數字至今仍然係歷史高位。

好啦,問題嚟啦,自2022財年開始,賣地收入好明顯急跌,銀碼上按年跌一半去到699億;到2023財年,更加係流標之年,政府、港鐵及市建局推9個項目,有6個流標。全年賣地收入得返194億,係2008年財年以來新低。呢個銀碼,全年貢獻庫房總收入只係得3.5%,呢個比例,係自沙士、2003財年以來新低;講銀碼,仲少過今年政府收到嘅差餉,差餉都有283億呀。

果,全年赤字1016億,呢個數字美化咗啦,因為入面計埋725億元發債收入,撇除發債影響,赤字係1733億。咁上年係差,希望在今年呀嘛。政府點project今年嘅數呢?陳茂波都只係預期全年賣地收入得330億,即係只能夠貢獻政府全年總收入5%多啲,全年赤字480億,撇除發債影響,赤字係1438億。有咩啟示?就係政府對後市都非常審慎。

過去十幾年來,香港一直靠地產支撐住庫房收入;咁呢個支柱撐唔到啦,咁你搵咩去補返呢1000億收入?學曾俊華話齋「搞標準稅率設兩級制同住宅物業累進差餉,兩樣加埋一年增加嘅收入都唔夠 20 億,我哋依家面對緊係千幾億嘅債,呢啲根本係杯水車薪。」睇番政府數據,唐英年2004年發嘅債,2019年已還清,之後波叔年年發綠債、銀債,呢度接近2000億,再加上新1200億,total 3000幾億。預算案又提到,計劃未來五年,每年發債約 950 億至 1350 億元。

陳茂波記者會上講過,「我哋發嘅債都是比較短期,部分會償還其他到期的債券,所以總括來講,喺呢幾年嘅發債中,平均來講,還咗一啲到期款項後,每年用的只係幾百億元」。睇政府公佈數字,今年發完1200億之後,庫房要拎242億去還舊債,呢個數字已係史上新高。睇埋政府未來五年預算,去到2028財年,要還債1079億。

新稅源未開拓,咁就要靠香港自身實力,去搵新產業,搵新增長動力。依家全球將未來聚焦AI,更加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上年先講ChatGPT,今年已經講緊SORA,下半年又唔知會有咩新發展震撼大家。可惜嘅係…香港連official地用ChatGPT都冇份。然後我哋暫時見到嘅刺激經濟嘅手段,就係撤辣招、放煙花、派雪糕……到底發債之後換取嘅銀根空間,可以幫我哋為未來投資去邊度?

預算案列明,發債所得資金唔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而係推動債券市場發展,推動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和基建項目。陳茂波又強調,會維持政府借貸於穩健水平,預計 24/25 至 28/29 年度期間,政府債務佔 GDP比率將介乎約 9% 至 13%,「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根據《明報》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表示,2024/25年度發債1200億元,約一半、即500多億至600多億元用作償還舊債,餘下用作基建開支,如北部都會區。

前中國大好友、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早前在《金融時報》撰文提及「香港玩完論」,我就好認同「反駁隊成員」馬時亨篇反駁文章嘅,佢就話只要香港可以力保7大優勢,就「必再興盛」!7個特徵包括:
(1)保持金融穩定,並強化其金融中心的五大支柱,包括股市、債巿、銀行、保險及資產管理;
(2)維持司法獨立制度及國際化的普通法法律體制;
(3)保持廉潔高效的政府;
(4)保持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
(5)維持訊息自由流通的互聯網;
(6)繼續發展優良高質的普及基礎及高等教育;
(7)構建多元的海外專業人才庫。
認真,我真係好同意佢嘅講法,若呢7個特徵可以持續的話,「加上特區政府招商引資及人才政策能成功,香港經濟必能再度興盛,遑論『玩完』」!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
